警惕小饭桌!北京新增病例曾在确诊病例家小饭桌托管,顺义整治相关违规经营 这个提案正当时! 案由:关于规范我县校外托管机构的建议
内容: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,进城人员越来越多,许多低龄学生也随之而来。由于这些家长工作时间与学校放学时间很难一致,中间出现放学看护“空档期”,便出现了校外托管机构。这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诸多便利,它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。但在发展过程中,也暴露了不少隐患,在实践中,发现学生校外托管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:
一是没有统一资质。目前学生校外托管市场准入门槛普遍较低,没有统一的审批规范及具体限制,各地中小学附近存在着大量规模大小不等、质量参差不齐的托管机构,其名称也不尽相同,有的叫培训班,有的叫午托班,有的叫小饭桌。出于就近原则,很多托管班开设于小学附近居民楼中,有的开设在专门租用的一户人家,有的只有一间房间,环境设施简陋,卫生等条件不达标,安全隐患多。
二是缺乏严格管理。托管机构管理缺乏统一标准,相关安全保障能力较弱,大部分经营者安全意识和知识都不够,托管场所环境设施有限。同时,托管服务很多都是家庭式托管,往往一个托管人员要同时看护辅导十五、六个孩子,而托管班中的孩子大多为小学生,活泼好动,自控能力差,人身安全隐患多。
三是看护人员素质不高。目前,对于开办托管机构或托管班的人员条件并无具体规定,对看护人员资质也无明确要求,许多托管班规模较小,托管班的经营者即看护人员或辅导人员,大部分是普通居民,不具备相关辅导教师资历,人员是否涉嫌违法犯罪,是否能够从事看护辅导管理未成年人的工作,无从知晓。一部分经营者是在职教师或退休教师,因职业便利开办托管班,但其托管场所一般在教师家中,其家人或配偶兼顾看管,实际看护人资质存疑。 四是监管机制不全。目前,我国学生校外托管市场需求较大。但,校外托管机构规模大小不一,个人家庭式托管班和托管机构同时存在,托管班或机构兼具住宿、餐饮、交通及教育为一体。从这个层面来说,涉及的监管部门较多,责任出现交叉。同时,现阶段尚未出台专门相关法律法规。各部门责任不明确,不能有效形成监督合力。校外托管市场容易出现监管真空,从而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。
为此,建议采取如下解决措施: 一、尽快制定统一的审批审核制度,规范校外托管机构的合法安全经营。 二、要尽快出台相关规定,明确托管从业人员的资质、条件等认定。保障托管班或托管机构提供健康、安全、科学的托管服务。 三、要明确监管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,形成监管合力,推动建立规范有序的学生校外托管市场。建议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清理整顿,对校外托管机构进行全面检查。根据评估结果,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托管机构进行登记备案,核发营业执照和消防、卫生等许可证;对基础设施、卫生条件、消防安全及经营资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托管机构,或责令关停,或限期整改。 四、探索托管新模式,突破校外托管市场发展瓶颈。引导和组织社会资源参与,整合社区、学校、少年宫、义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,鼓励非营利性民营机构、非政府组织、社区居委会及基层妇联等,兴办公益性托管班。
|